原标题:“***,你给我回来写作业!!!”
文 | 小树妈妈
太过苛责,
往往适得其反!
这几天,看到了好几起孩子离家出走的新闻。
大致情形都差不多,孩子因为暑期作业的事儿,跟父母或其他家人闹了矛盾,最后被警察发现。
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,是一个12岁小女孩的事儿。
她的成绩在班级算是名列前茅,但很少拿到第一名、第二名的好成绩。
她也学了很多特长,像是舞蹈和美术,但是比赛也只是排在前列,无缘前三。
暑假期间,父母对她陪伴时间极少,还经常因为她没有拿第一名而骂她不争气,不准她出去玩儿。
孩子因此就觉得很委屈,留下字条离家出走。
民警发现女孩很自卑,一直说她自己很差,民警只好劝女孩自信一点,直到把她送还给父母。
其实离家出走肯定是孩子做得不妥当,但这件事儿也是挺有代表性的。
我们做父母的,自然都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。
有时候难免会情绪化,会抱怨、唠叨、批评、责骂,希望这样能够激励孩子奋进。
但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,太过苛责往往适得其反。
想让孩子好好学,必须把孩子自身的那股想学习、想拼搏的劲儿激发出来,这样效果才会事半功倍。
亲子关系是道“送分题”,
孩子爱父母,才会听父母!
微博上有位妈妈@凌太来了,说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,她说养孩子,需要先把“送分题”做好,然后才能做“加分题”。
所谓的“送分题”,就是好的心理状态和亲子关系、让孩子童年有探索各种兴趣的机会。
这是保证一个孩子有健康的心里状态,爱父母、信任父母的一个前提。
“送分题”做好了,孩子即使不考太高的分数,至少也能保证他会是个阳光、快乐、有趣味的普通人。
而让孩子学语数外、钢琴、绘画、表演……这些都属于加分题。
有了“送分题”的基础,做起“加分题”来就更容易。这是环环相扣的。
之前看过一个节目《老师请回答》,里面一个孩子在节目中希望经常出差的爸爸“别再回家”,孩子妈妈也说父子在家天天争吵。
节目组拍摄到了一段父子在家相处的片段:
孩子下午4:30放学回家,父亲看见儿子第一句话就是“你写作业吧”。
在10分钟之内,跟孩子说的两句话也是:
“你快写作业”
“回来半天了,十来分钟了,快写作业”
“你快写作业”
“回来半天了,十来分钟了,快写作业”
等孩子开始写作业了,父亲隔几分钟就要过来看看,不断重复:
“好好写啊”
“那个字别太乱啊”
“脑袋抬起来啊”
“赶紧写赶紧写别玩儿了”
“那你的手这么扶着”
“直起腰来,我怎么看着你脑袋弯下去了”……
“好好写啊”
“那个字别太乱啊”
“脑袋抬起来啊”
“赶紧写赶紧写别玩儿了”
“那你的手这么扶着”
“直起腰来,我怎么看着你脑袋弯下去了”……
还不到20分钟的时间,孩子被爸爸的唠叨逼得哭了出来。
其实这位爸爸跟孩子之间的问题,就是“送分题”没做好,却着急做“加分题”。
爸爸可能因为经常出差,没时间陪伴孩子,对孩子多少有点愧疚的心理。
他想跟孩子沟通交流,却没有更多的交流角度和话题,只能用关注孩子的学习来补偿,结果反而遭到了孩子的抵触。
想让孩子好好学习,必须要打好亲子关系的基础。给孩子足够的陪伴、理解和教导。
让孩子从心里爱父母、敬父母,是激发孩子潜力的第一步。
化负面信息为正面信息,
自我评价高的孩子更爱学!
观察那些自主、自律的孩子,发现很多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他们都有一个比较积极的自我评价。
很多孩子自己就是觉得自己是“好孩子”那堆儿里的,他们遇到事情,都会积极的去做好,很享受被肯定、被表扬的那种快乐。
这种“我是好孩子”的信念感,会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,积极主动很多。
而这种信念感的来源,其实也在于我们父母平时的养育。
我身边的一位朋友,她女儿刚上学的时候,是班级里最小的孩子,写字慢,理解东西也有点慢。
女儿一年级时候有一回老师听写,她没写完,还错了好几个,老师说这次没写对的人,明天要补考。
放在一般家长身上,可能要责骂孩子了,但朋友不但没批评女儿,而是跟她说:
“明天还能补考啊,那很好啊。
你今天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漏洞,你明天又有机会补足自己的漏洞,那你就是有双倍的机会了。”
“妈妈相信你肯定能把这些字都写对,要妈妈陪你演练演练吗?”
“明天还能补考啊,那很好啊。
你今天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漏洞,你明天又有机会补足自己的漏洞,那你就是有双倍的机会了。”
“妈妈相信你肯定能把这些字都写对,要妈妈陪你演练演练吗?”
她陪孩子听写,孩子还是有错,她就鼓励孩子“怕什么真理无穷无尽,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”,多写对一个字,都是进步。
孩子全写对了,她就鼓励孩子,夸孩子真的很擅长学习,只要努力,一定能达到目标。
明天会让老师惊喜的。
结果孩子很盼望第二天的补考。
也很喜欢让妈妈听写她生字、出题考她。
朋友女儿到现在成绩也一直很好,几乎不用父母操心。
其实激励孩子,有一个很大的技巧就是,我们平时跟孩子说话,最好能够变负面信息为正面信息,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把正面标签贴在自己身上。
当孩子觉得自己“可以学会”“总有进步”,那么谁都无法阻止他学习和进步了。
胜利的体验能带来无穷动力,
“赢”得多的孩子更爱“赢”!
学习成绩好的孩子,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都有比较高的自我效能。
跟积极的自我评价不同,这种自我效能感,往往来自于他们以往的成功的经验。
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,把2只小白鼠放进一个促狭的管子里。
小白鼠是有领地意识的,两只小白鼠都要往前冲,等级地位低的小鼠会被等级地位高的小鼠推出管子。
研究人员发现,用蓝色激光去刺激等级比较低的小鼠的相关神经元,这只小鼠会变得自信而英勇,能够在领地争夺中坚持更久。
而如果这只小白鼠赢得胜利的次数多于6次,之后连续几天这只小鼠可以不依赖光刺激,依然斗志满满杀到自己成为最高等级小鼠,并且将战果维持下去。
重复的胜利有可能对小鼠大脑产生了长期的改变。
胜利的经验,带来了对自己的信心。
这份信心,又带来更多的胜利。这个就叫做“胜利者效应”。
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,失败的经验是很难带来信心的,只有成功才能带来接连的成功。
我们可以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,多让孩子有一些胜利的体验。
比如跟父母比赛背古诗,有意让孩子赢几场;
比如给孩子定目标的时候,制订的稍微好达到一些;
比如通过提前的准备,让孩子早起步一点,让她在跟同伴竞争中,占优势的机会更大一些……
这些胜利,对孩子的学业的帮助,会比我们唠叨孩子效果大上很多倍。
“不写作业,母慈子孝,
一写作业,鸡飞狗跳”!
在父母圈子中,流传一句话:“不写作业,母慈子孝,一写作业,鸡飞狗跳”
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业,想要“逼”学习,这些本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不过我们也需要提醒自己,威胁、讽刺和责骂,除了增加孩子的内耗之外,没有更多的作用。
只有真正的帮孩子提升了内在学习动机,孩子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,他才会渴望知识,并愿意付出长久的努力。
创办成长树这个平台3年了,收获了200多万妈妈的关注,现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、懂教育、懂心理的宝爸宝妈,每天为大家提供原创育儿好文、精选好物、有声绘本,累计发布了300多篇原创文章。
▼
: